更新时间:2024-11-10 00:44:55

古氏

历史来源

「古」源出

古(Gǔ)姓源出有四:1、出自姬姓,周族先祖古公??父的后代子孙,以古为氏。据《风俗通》上记载,认为古氏是古公??父之后。而这个古姓家族的始祖,据《史记·周本纪》记载,在武王得天下时,被追尊为太王,所以,古公??父即周太王,其后代子孙以古为氏,称古姓。2、出自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,以邑名为氏。据《潜夫论》上有关于“古成氏之后分为古氏。”的记载,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(在今河南省鹿邑),其后人以讹音古成为氏,以后去成单姓古,称古氏。3、出自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吐奚氏所改。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记载指出,后魏吐奚氏改为古氏。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,改为单姓古氏。4、回族中有古姓。据考来自唐初进入中国,后于天宝十四年(755年)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。另据江苏扬州中学退休教师古城厚老人讲,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(今安徽新安江流域、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),北宋时迁至扬州。《扬州府志》有载。古氏原有家谱,历三十三世,后毁于兵难。在明代时,扬州还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,人称“古回回”。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河南地区。回族姓氏之一。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。(见《中国回族大辞典》)。

得姓始祖:古公??父。古姓源出于姬姓,周文王姬昌的祖父是古公??父,他在担任周族人的首领时,率领族人定居在岐山脚下肥沃的渭河平原。在这里,古公??父带领族人开荒种地,发展农业,还兴建了坚固的城墙和宫殿,使周国初具规模并逐渐强盛起来。古公??父勤政爱民,深受百姓的爱戴。周武王建立周朝后,尊古公??父为周大公。古公??父其后代一支子孙,为了纪念祖上就以祖父称号为姓,世代相传姓古,故古姓后人尊古公??父为古姓的始祖。

迁徙分布

古姓人口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,在台湾排名第七十五位。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(今陕西省武功县),后来经常受到周围的游牧民族的侵袭,居无宁日。后稷的第十二代子孙古公??父,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,遂率众人另辟家园。结果在歧山(今陕西省歧山县)定居,古公??父致力农业,政治各方面的改革。终于建立了强大的周族。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,以他的名号为姓氏,形成了古氏。北魏时吐奚氏的后代也有改姓为古的。古氏在台湾的居住地区,以新竹、苗栗等地为最多,且多采用聚族数古户而居的形式。这类村庄在苗栗西湖、台中东势、屏东潮州、竹东、杨梅等地几乎随处可见。古氏迁台,发生于清康熙年间。

康熙六十年(公元1721年),朱一贵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,称“大明重兴元帅”时,就有古氏从广东五华来台开基,其中义民古兰伯、古芬兴等就居住下淡水港东西二里处。至乾隆年间,又有一支古氏从泉州移台,初居今桃园县龙潭坡,后迁住台北、台东、新竹等地。据清举人丘荷公主编《上杭县志·氏族志》载:“古氏,新安郡,周太王古公之后,因以为氏。”新安为古姓远祖居地,这个远祖就是北魏吏部尚书、宰相古弼。他世居代州(今山西省代县)《魏书·地形志》载:“代州有新安郡”,古弼子孙蕃衍,成为当地旺族,古氏遂以“新安”为堂号。上杭古姓,人口不多。民国《上杭县志·氏族志》云:“县东安乡有古姓十数户”。这些“安乡”古氏住的村子——马祖滩,现已改属临城黄竹行政村所辖。20来户村民,务农为业。他们由于历史变迁,只知道远祖源于新安郡,其他无谱可依。

堂号

新安堂:源自北魏吏部尚书、宰相古弼。他世居代州(今山西省代县)《魏书·地形志》载:“代州有新安郡”,古弼子孙蕃衍,成为当地旺族,古氏遂以“新安”为堂号。古姓的主要堂号还有:“国宝堂”等。

【古姓宗祠通用对联】

〖古姓宗祠四言通用联〗源自??父;望出新安。——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古姓的源流和郡望(见上题头《一、姓氏源流》和《四、郡望堂号》介绍)。

乡贤世泽;国宝家声。——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古氏宗祠“国宝堂”堂联。君称国宝;人举笔公。——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古氏宗祠“国宝堂”堂联。

南岭首第;北魏元勋。——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古氏宗祠“新安堂”堂联(广东地区用)。

名扬东汉;勇冠鲁齐。——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古初,父丧未葬,邻家失火,初匍匐柩上,以身捍火,火为灭。下联典指春秋古冶子,从齐景公渡河。有鼋衔左骖没于水,古冶子右手持鼋头,左手持左骖而出,水为之倒流三百步,人视之为河伯。

〖古姓宗祠五言通用联〗??父家声远;笔公世胄长。——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古氏宗祠“国宝堂”堂联。

〖古姓宗祠六言通用联〗

押衙真侠义士;笔公为社稷臣。——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富平人古押衙,建中年间的侠客。尚书郑震有个女儿叫无双,才高貌美,许配给了郑震的外甥王仙客。后来郑震因罪被处死,无双被收入宫中为奴,打扫园林。一天,王仙客在褥子下发现一封信,上面写着:“富平县的古甲衙是人间的有心人,你是否去求他帮忙?”王仙客便去拜访了他,在他的帮助下,终于救出了无双。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代郡人古弼,善于骑射,官至吏部尚书,因功封灵寿侯,虽事务繁杂,而读书不辍。他的头尖,太武帝便叫他“笔头”,人们则称他“笔公”。他多次进言直谏,太武帝说:“笔公可以称为社稷之臣。”

〖古姓宗祠七言通用联〗

学富精撰长生诀;志坚拒交禅受图。——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学者古铣,著有《长生保要》。下联典指明代永王时郎中古其品的事典。孙可望谋禅代,遣人求其品画“尧舜禅受图”。拒不从,受害。

新发于硎千年利;安然无恙万家兴。——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古姓望族居新安“新安”二字的嵌字联。

座绕慈云叨佛力;家留旧泽念宗功。——佚名撰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古氏祖厝联(1)据村史考证,那洲村古姓始祖古瑜保,是明朝景泰年间,从新会县古劳乡迁入这里开村定居的。

〖古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〗

片言可用,毫末将拱;小恶无为,涓流成池。——唐·古之奇撰古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名宦古之奇《县令箴》辞句联。古之奇,以作《县令箴》出名。箴云:“政不欲猛,刑不欲宽,宽则人慢,猛则人残。小恶无为,涓流成池。片言可用,毫末将拱。勿轻小道,大车可覆。不恕而明,不如不明,不通而清,不如不清。”

古道照人,世传孝德;新安发迹,代孕忠诚。——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名人古初,临湘人。光武时遭父丧未葬,邻家失火,初匍匐柩上,以身捍火,火为灭。太守郅郓甄异之,荐于朝。下联典指汉代名人古翊,新安人。

和气致祥,百忍成金,处世端资退让;厚德载福,惟善为宝,持身贵养谦光。——佚名撰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古氏祖厝联(2)

洪洞溯渊源,俎豆千秋,祖功宗德清芬播;新安征谱牒,本枝百世,子孝孙贤福荫长。——佚名撰河南省濮阳市杜母寺村古氏宗祠联前火焰、后金瓶,仰见祖德宗功与灵山而并峙;左珠江、右锡巩,惟顾文经武纬合秀水似长流。——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黄姚镇古氏宗祠联

附录:【古氏典故、趣事】

〖冶子持鼋〗春秋时期,齐国(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)有位叫古冶子的勇士,幼多膂力,精于水战,仕齐景公,官戍右。有次齐景公要去晋国(在今山西省境内),叫古冶子随侍左右。在渡黄河时,下起滂沱大雨,水面波涛汹涌。此时,有巨鼋(Yuán音元)舒头,正好与船舷相撞,使船摇来晃去。忽然,巨鼋张开血盆大口,衔左骖(驾车时的马)没人河中,众人惊恐万分,束手无策。惟古冶子见状,即拔剑跳入水中,斜行五里,逆行五里,与巨鼋周旋搏击。已避退至岸边的齐景公望着黄河水面,不见古冶子的踪影,惋惜地说:“冶子死了。”稍顷,只见水面流红,古冶子左手持鼋头,右手挟骖尾,燕跃鹄踊而出,仰天大呼一声,河水倒流三百步。众人皆视其为河伯(河神)。齐景公赞叹:“真是神勇无比。以前先王设立勇爵,却从未有像冶子这么英勇。”便解锦袍赐予古冶子,后又立五乘之宾以旌之。

〖古弼直谏〗有一次,北魏皇帝在北山狩猎,捕获几千头麋鹿,因数量太多,运输成了问题,便下诏书给尚书令古弼,要求古弼速派500辆车来接运麋鹿。皇帝深知古弼的脾气与为人,待信使拿着诏书走后,对左右将士说:“依我看,笔公不会发派这么多车过来,你们还是用马来运送吧。”便回行营,安排马匹运输,行至百里处,收到古弼奏表说:“今年秋天谷穗下垂金黄,桑麻大豆遍布田野,野猪野鹿常去偷吃,飞鸟大雁亦来啄食,再加上风吹雨打,这样的损耗,早上与晚上就相差三倍。乞请皇上允许推迟延缓运送麋鹿,以便把谷子尽快收割,运入国库。”皇帝看后,说道:“果然与我所说一般,笔公可谓社稷之臣、国家栋梁啊!”

,

家族名人

返回
顶部